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世界卫生日当心铁缺乏这位冷面杀手 [复制链接]

1#

世界卫生日,我们呼吁大家一起为每一个人建设一个更公平、更健康的世界。

食欲低下,乏力头晕;

冷漠呆滞,注意力不集中;

面色苍白,精神状态差;

这些都是冷面杀手-铁缺乏在作怪,而且已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铁是人体重要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是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也是最容易缺乏的一种。铁缺乏可导致缺铁性贫血,铁缺乏是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公共营养问题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营养缺乏病。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年)》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8.7%,6岁~17岁儿童青少年贫血率为6.1%,孕妇贫血率为13.6%。

尽管与年发布的结果相比,贫血的患病率已有所降低,但是在儿童少年、孕妇、乳母和老年人群中还是普遍存在,需要特别注意。

我国目前存在的贫血状况,既有铁摄入不足的问题,也存在生物利用率较低的问题。

当机体缺铁时,铁损耗及其危害是一个从轻到重的渐进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01铁减少期(ID)

仅有铁储存减少,变现为血清铁蛋白降低,此阶段尚不会引起明显有害的生理后果。

02红细胞生成缺乏期(IDE)

其特征是因缺乏足够的铁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或导致机体含铁酶减少及铁依赖性酶活性降低,但尚未出现贫血。可出现食欲低下,严重者发生渗出性肠病变及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铁缺乏的儿童易烦躁,对周围不感兴趣,成人则冷漠呆板。2岁以下儿童的铁缺乏可损害其认知能力,即使补充铁后也难以恢复。婴儿期的铁缺乏更可导致不可逆的神经发育损伤,这一影响可持续至成年。长期铁缺乏使肌肉中氧化代谢受损,影响肌肉对能量的获取,从而降低身体耐力及运动能力。缺铁还可影响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导致机体抗感染能力降低。

03缺铁性贫血(IDA)

其严重性取决于血红蛋白水平的下降程度。常可引起疲劳乏力、头晕、心悸、工作能力下降等。儿童青少年则多出现身体发育受阻,体力下降,注意力与记忆力调节过程障碍,学习能力降低,易患感染性疾病等。此外,研究表明妊娠早期贫血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及胎儿死亡有关。严重贫血还可增加围产期母亲的死亡率。

缺铁性贫血被WHO、UNICEF确定为世界性营养缺乏病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公共营养问题。

那么如何防治铁缺乏呢?

?增加动物性食物摄入

预防/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直接方法是增加膳食铁的摄入量,主要是多摄入含铁丰富的动物性食物:如猪肝、瘦肉、鸡蛋、动物全血、禽类、鱼类等。蔬菜中含铁量不高,且生物利用率低。通过增加动物性食物的摄入改善缺铁性贫血,但同时会带来能量、脂类过量的问题,因此补充铁的膳食一定要适量。

?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新鲜的蔬菜水果富含的维生素C可以增加膳食中铁的消化吸收率,因此预防缺铁性贫血还要经常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促进肠道内铁的吸收。

?铁营养强化食品

易发生铁缺乏的人群,如孕妇、乳母、婴幼儿、老人、消化道疾病患者等,应补充铁强化食品或服用铁剂。

?减少影响铁吸收的食物摄入

日常膳食中应避免干扰铁吸收的因素,食物中的草酸盐和植酸盐会影响铁的吸收,茶叶中的鞣酸与咖啡、可可中的多酚类物质也会影响铁的吸收,应避免上述食物与含铁丰富的食物同时食用。

?口服铁补充剂治疗

当缺铁严重并且日常膳食无法补充足够铁时,可适量服用铁补充剂,应采用亚铁制剂口服补铁,利于铁的吸收,每日补充铁4-6mg/kg,分2-3次于两餐间服用,可同时口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必要时可同时补充其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叶酸和维生素B12。

参考资料

《营养与疾病预防——医护人员读本》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版)》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年)》

你的一个分享

让我们之间的距离又近了一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