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做好通州文化遗产保护 [复制链接]

1#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3/5784188.html

一、国家对通州发展的高要求、高定位

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治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会议提出: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进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设计建设……

会议还提出了副中心建设的未来发展目标,以及一系列先进的理念、原则。北京市*府积极响应,快速调动力量,紧锣密鼓地筹备建设相关方面的工作,尤其把指导未来发展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工作放到了首当其冲的重要位置,并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和标准。6月1日,在传达学习贯彻此次中央*治局会议精神的学习会上,市委书记郭金龙提出,“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也是北京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契机、重大抓手。要深刻认识建设副中心是历史性的战略选择,城市建设本身就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历史进程。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这件大事,肩负起历史责任,坚定信心和决心,发扬‘工匠’精神,以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设计建设,真正建成标杆工程,成为城市建设的典范”。随后,郭金龙、王安顺共赴通州调研,并与通州区、市发改委、市规划委、工程建设办进行了座谈,特别强调了中央提出的相关理念、要求,提出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统筹作用。7月16日,北京市召开了北京城市副中心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方案征集动员会。方案征集工作共向全球50家优秀设计团队发出了意向邀请,最终确定了全球规划设计行业顶尖的、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12个联合设计团队,共26家单位参加此次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工作。如此可见,中央和北京市*府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和要求之高,以及对“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工作的高度重视!

如果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近些年中央和北京市*府对通州发展的相关表述,就会发现伴随着首都北京的快速城市化发展,考虑到通州与北京之间的紧密关联以及通州在京津冀地区所在的重要区位,关于通州的定位和要求就显得越来越清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年-年)》定位通州为“东部发展带上”需要“重点发展的新城”;年12月中共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上提出要“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借助国际国内资源,尽快形成与首都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年6月中共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提出要“落实聚焦通州战略,分类推进重点新城建设,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年4月30日中央*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7月11日中共北京市委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积极响应贯彻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加快北京行*副中心的规划建设。通州将要承担起北京作为*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之外对外疏解的一些非首都功能。近来又更加明确地提出要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综上各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可见,关于通州的定位经历了从“东部发展带上重点发展的新城”到“与首都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北京行*副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历程,定位的不断转变表明关于通州发展方向认知的不断提升和深化。这意味着通州已不再单纯是北京的一个区,其发展将与优化北京发展、疏解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尤其要承担起北京市的行*职能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综合性功能。据报道,明年年底北京市委、市人大、市*府、市*协四套班子将要迁到通州办公。

二、文化遗产保护与文脉传承的重要意义

*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对做好城市发展以及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年2月,习近平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提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又提出,“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年4月,习近平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各级*委和*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绩的科学理念”,“各级文物部门要不辱使命,守土尽责……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具体到通州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则明确提出要求,“要充分体现中华元素、文化基因”,“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发扬‘工匠’精神,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在近期召开的副中心城市规划会议上,陈刚副市长关于规划特别强调的五点内容之中,首当其冲第一条就是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即“通州的规划要体现中华元素、文化基因”。他具体谈到,“要塑造鲜明特色的城市风貌,北京是一座具有年建城史、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通州也有丰厚的文化基因,副中心的建设一定要突出文化基因。我们不希望看到一个处处都是高楼大厦、钢筋混凝土森林的城市副中心。一定要在通州城市副中心构建鲜明特色的城市景观,从建筑、高度、体量、色彩、天际线等多个方面研究城市的特色和文化。”此外,他还特别强调规划建设“要融入自然,要突出通州的自然特质,要以自然为美”,“把水的文章做足”,“做出通州的特色”。

凡此等等,以上重要内容都是指导“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文脉传承和文化建设、美好人居环境的重要思想。此外,鉴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设计规划的特殊性,其管理落实也可能会前所未有地严格,正如总书记和负责规划事宜的有关人员所强调的,“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把握好城市定位,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另外,从目前“多规合一”的发展趋势来看,很多基础性的工作也必须要前置性地介入,“亡羊补牢”可能就会为时已晚!

通州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水资源,尤其因为通惠河、北运河的开凿自金元以后与京师关系甚为密切,成为“畿东重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并遗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因此,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新的规划设计开启之际,在新的建设大规模到来之前,相关科研机构以及文物考古、文化管理相关部门应该争取时间,在已有工作基础之上开展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一方面提供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充分地阐释通州的文脉特点、文化价值以及代表性元素,为当前规划和设计工作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要对一些重点区域、代表性遗产资源给出保护利用的对策建议,争取在城市规划、未来发展中能够有所体现。当然除此之外,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还要积极体现北京特色、中国特色,共同为“中华元素、文化基因”的创造性传承做出贡献。

三、文化遗产保护、文脉传承中应该做好的基础性工作

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文脉传承,需要执着的精神和热情,需要特别的胆识和魄力,需要专业人士长期的努力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设计和详细规划制定之际以及出台之前,笔者认为以下基础性工作是急需切实开展的。

其一,历史求真,深入研究通州相关历史文化,尤其要研究通州城自身的发展演变、空间格局、特色建设,研究通州与周边城乡聚落特别是与北京城、京畿地区其他市镇之间的密切关联,研究运河的开凿以及运河文化的兴衰,力争较为全面地了解相关文化资源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和社会经济土壤。

金代以前,通州只是北京东边的地方性小城而已,中心位置曾经发生过几次小范围的转移,但自北齐前后迁址到今通州北大街一带后,就在此地不断发展壮大。年金朝海陵王决定把都城南迁燕京(中都),开始扩建京城,移民京师,同时利用中都东部的潞水实行漕运,取“漕运通济”之义,升潞县为通州。元明清时期,北京一直是国家都城,实行漕运,利用大运河将漕粮源源不断地从南方运至通州,张家湾、石坝、土坝均是重要的漕粮转运码头。通州的地位尤显重要,成为北京东部的漕运码头,被称之为“畿辅之襟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通州的发展与兴盛,与北京城能够长期作为全国性都城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还是连接北方*治中心和南方经济中心的京杭大运河上的“畿东首善之地”。由此,通州的文化受到了京师文化,以及运河沿线乃至更大范围境内域外文化的影响,这一特点深深地影响到了通州城乡聚落的发展格局以及文化属性。

其二,认真研究历史地理环境以及环境对聚落成长的重要影响,尤其是河流湖水系的分布、变迁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还有通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水土资源和地理环境的适应性改造利用。

一个城市的成长往往是与其自然地理环境密切关联的。城市发展建设、特色布局往往依赖于大的山川格局和基本的自然资源,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力所能及地进行适应性改造和利用。通州的发展以及历史地位的提升也是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的。通州地处北京小平原永定河冲积扇和温榆河冲积扇的交汇处,是北京多河富水的地区。通州在早期的历史发展演进中,势必要选择适宜的地理环境,既要安全适宜,又要规避风险,进而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开展城市建设、交通运输、景观创造、河湖水系的有效利用和布局等。区域性内不同阶段运河的开凿、贯通以及路线的选择、变化就是具体体现之一;反过来,运河的开凿以及内外物资、信息、人员的交流互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通州城乡聚落的发展演变以及地域文化。另外,从最能代表通州文化景观的“通州八景”来看,其中有“六景”与运河景观以及富裕的水资源环境是分不开的,如“古塔凌云”“二水会流”“长桥映月”“波分凤沼”“万舟骈集”“柳荫龙舟”。如今,通州的文化遗产保护、文脉传承以及未来的城市发展,包括空间布局、土地资源利用、生态景观培育、防灾减灾以及现在“副中心”建设中所强调的“更好地融入自然”“和谐宜居”建设等,同样也都离不开对自然环境要素的有效保护和智慧利用。而且,我们通过对历史环境与城市发展演变关系的研究,还可以为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经验性或者规律性的发展建议。

其三,做好通州城乡聚落和遗产资源的考古、调查、保护工作。一方面从整体上提出保护性建议,另一方面筛选重要区域、重要资源,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力争尽可能真实完整地保护、管理、利用好那些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遗产区域、重要史迹、文化景观、传统村落以及近现代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州城乡聚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尤其与大运河相关的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包括北运河、通惠河不同时期的运道以及堤岸、坝堰、闸、桥、水关、码头、驿道等工程设施;衙署、馆驿、仓储等管理性机构;运道及其沿线出土的沉船、货物等遗存;以及与运河文化影响密切关联的城市空间格局、重要历史街区(北大街、东关以及保存尚好的南城清真寺周边胡同)、商铺、寺庙(天妃庙、大王庙等)、特色聚落(张家湾、皇木厂等)、陆路古道等。年“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惠河通州段以及大通桥已成为重要的遗产组成部分。除运河文化之外,通州其他类型的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近现代工业遗产等,都是值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文化资源和载体。她们都是城市发展、历史文脉的真实印记,也是其历史文化以及地域环境共同的结晶,所在地从而又成为城市中最具历史和文化特色的地方。

可惜遗憾的是,随着城乡建设的推进,以及一些不甚合理的开发定位,通州能够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遗存已经所剩不多了。以运河遗产为例,至关重要的通州土坝、石坝已经埋入地下,鲜为人知;通惠河和北运河上的闸桥屈指可数(仅存永通桥和通运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运中仓、西仓也旧迹难觅。此外,一些重要街巷胡同、遗产史迹的破坏甚至就发生在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已经高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