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丁香园14岁,考点精编打折来庆祝 [复制链接]

1#

丁香园今年已经是第14个年头了,感谢大家的陪伴,今天丁香园周年庆典,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张照片据说叫《书记、妹子与猴子》。

这个是丁香园三年陈员工的奖励,纯金的哦!

金灿灿的项链,五年陈员工独享。

为了表达执考助手的喜悦,所以我们决定考点精编打折卖,原价30,现在25,大家下载教材精编App就能看到了。

怎么下载教材精编?

回复「教材精编」也行,点最下面的阅读原文也行,去应用市场搜索也行。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原发性MDS病因尚不明确,继发性多为烷化剂、放射线、有机*物等密切接触者。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

1.FAB分为5型:难治性贫血(RA)、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RA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变型(RAEB-t)、慢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CMML);其中RAEB-t可出现Auer小体为常考点。

2.诊断:临床表现为贫血、肝脾大,感染、出血等症状。病态造血是MDS的特征:骨髓增生活跃,但外周各系减少,为病态造血。骨髓中可有点彩、巨幼变、多嗜性、环铁幼粒细胞,粒-单系分叶过多或过少,巨核系出现小巨核细胞或大单圆核巨核细胞,外周血出现有核、巨大红细胞,巨大血小板等。

3.治疗:尚无理想方法。主要为输血,促进造血(雄激素),联合化疗(阿糖胞苷),诱导分化(全反维A酸),干细胞移植(异基因移植为唯一有望治愈的方法)。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血液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并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ROTI)。常见临床表现为骨痛、贫血、肾功能不全、感染等。

1.临床表现:多位骨骼破坏的症状,可有胸、肋、锁骨的串珠样结节。髓外浸润表现为肝脾大;M蛋白引起的症状:感染、高粘综合症、出血、肾衰、雷诺症状等。

2.主要诊断依据:①组织活检证明有浆细胞瘤或骨髓涂片检查:浆细胞30%,常伴有形态改变。②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

3.治疗:初次化疗以MPT方案,无效改VAD方案。抑制骨破坏(二磷酸盐)、造血干细胞移植。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

白细胞减少指外周血白细胞绝对计数持续低于4.0×/L。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在成人低于2.0×/L时,在儿童≥10岁低于1.8×/L或10岁低于1.5×/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严重者低于0.5×/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A.主要分清:

(一)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

1.生成减少

(1)细胞*性药物、化学*物、电离辐射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最常见原因(2)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组织被白血病、骨髓瘤及转移瘤细胞浸润等。

2.成熟障碍: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或代谢障碍,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二)中性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

1.免疫性因素: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Felty综合征。

2.非免疫性因素病*感染或败血症时,脾功能亢进。

(三)中性粒细胞分布异常

1.中性粒细胞转移至边缘池导致循环池的粒细胞相对减少,可见于异体蛋白反应、内*素血症。

2.粒细胞滞留循环池其他部位,脾肿大,滞留于脾脏。

B.临床表现为中性粒细胞较少,感染。治疗上给予针对病因治疗、防止感染、促进造血、免疫抑制剂等治疗。

真题/p>

周期性中性粒细胞较少症是由于粒细胞:

A.破坏过多

B.释放障碍

C.在脾脏滞留

D.分布异常

E.生成减少

答案:E

记忆小卡片第二十九天:

执考助手

丁香园出品

ou

执考路漫漫,且行且珍惜。

在这里,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教材精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