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写在前面的话,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学习吧,回归课本,回归知识点,回归学习本身,多学一点,复试多一份源自心底的自信与从容!
今天带大家一起复习的是检验复试内容的重点——《医学检验血液学技术》
一般专业知识的问答会出现在面试环节/笔试环节
多为简答题
医学检验血液学技术(上)
简述红细胞染色反应异常
-
答案
(1)低色素性: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苍白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也可见于某些血红蛋白病。
(2)高色素性:红细胞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常见巨幼细胞性贫血。
(3)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称嗜多色性红细胞或多染色性红细胞。正常人外周血中约占1%。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尤以溶血性贫血时为最多见。
简述红细胞结构异常
-
答案
(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凝集而成的。有时与嗜多色性并存,也可发现于有核红细胞胞质内。大量增多并呈粗颗粒状点彩,多见干铅中*,也可见于骨髓增生旺盛的其他贫血如巨幼细胞贫血等。
(2)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um,1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亦可出现于晚幼红细胞中,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红白血病以及其他增生性贫血
(3)卡波环: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红色线状体是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膜的残余物。目前认为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提示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铅中*及白血病等。
(4)有核红细胞: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可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主要见于:1各种溶血性贫血;2红白血病;3髓外造血,如骨随纤维化。
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p>
-
答案
⑴反应性增多:
①急性感染或炎性(常见原因,而化脓性感染为最常见原因)
②广泛得组织损伤或坏死
③急性大出血.溶血(白细胞增多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参考指标)
④急性中*,如有机磷农药中*
⑤恶性肿瘤,如胃癌,肝癌等
⑥其他,如器官移植排拆
⑵异常增生性增多:
①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慢性;
②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RBC(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PLT(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
-
答案
(1)某些感染,如最常见的病*感染,或见于伤寒;
(2)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纤维化等
(3)药物或理化因素等,如服用抗甲状腺药物;
(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5)脾功能亢进等
中性粒细胞中*性(病理形态)改变见于
-
答案
(1)大小不均
(2)空泡形成
(3)中*颗粒
(4)核变性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核右移见于
-
答案
(1)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增多,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
(2)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为主,若5叶者超过0.03,或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以至15叶),则称为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预后不良.
嗜酸性粒细胞生理学改变见于
-
答案
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p>
(1)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银屑病,过敏性支气管炎等;
(2)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肺吸虫病
(3)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4)其他,如恶性肿瘤,肾上腺皮质减退症
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p>
见于伤寒,,休克,应激状态等(伤寒病白细胞分类中最具诊断意义的改变是: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END
文字
无问东西
排版
无问东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