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湿疹医院哪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点击上方蓝字字体“盛京导航”添加
育才建校初期,西楼和主楼之间的校园隔有砖墙。我的中学班主任翟丽华老师,年毕业于辽宁省实验学校师范班,分配到育才。她所带的第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是年以前出生的,多数来自延安保育院,他们年入学。这些老学长们有一个
王传励老师年来到育才,翟丽华老师年到育才;据我所知,他们是目前健在的在育才工作时间最长的两位老教师。对这幅老照片,翟老师回忆:好像是年或是年,年可能性大些。当时还没跟育英小学合并,赵(葵阳)校长他们还没来呢。照片是在校门口拍的,有两三个人认不准。前排蹲者(左起):陈金琢、刘俊泉、沈念芳、颜开华、宋俊芬、周宗复、刘?、王资力、胡远青、薛振中;中排左起:*、李成玉、?、李爽、翟丽华、崔君贤、苏德育、王金茹、彭叔璋、来晓松、王淑兰、张月茹、凌春云、邓云林;后排左起:郝洁芳、王传励、孙宏博、王长喜、秦福昌、孙兰英。这幅照片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包括翟丽华老师在内的多位女教师系着红领巾。是不是"六一"儿童节所拍照呢?
时间的长河流淌了七十多年,翟丽华老师的青春记忆还是那样的清晰,这让我很折服。我还非常折服的是,八十八岁高龄的翟老师,对手机的驾驭能力是那样的轻车熟路。
图7:五十年代校园手绘图
这是年入学的耿冀英老学长亲手绘画的记忆中的老校园。在耿学长的记忆中,学校有四个校门,东侧两个,南侧一个,西侧一个。西侧医院。校志记载:年被中华医院位置,面积达平米。老校友高燕燕在
这是68届孙伟老校友保存的照片。孙伟回忆说:当时我借来个照相机谁都不会用,就和张连生、崔云鹏特意跑到太原街的五福照相馆请教师傅,掌握了一些拍照的基本要领,准备毕业前与同学们合影留念。張连生兴致极高,对相机爱不释手,乐此不疲,自顾给别人拍照却没留下自己的身影,忘我精神令我难忘。在我提醒下他调整了相机的功能后拍出了效果较好的照片,校牌的字清晰可辨。这幅照片纪录了年时,学校全称是"辽宁省沈阳市育才学校"。
图13:年校门口西北侧假山
68届卢铁*老学长回忆说:年中共中央下发了"5·16"通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不久,学校开始停课。当时,我们初三,面临初中毕业。几位同学来到了校门西南侧的假山,留下了纪念照,背景是主楼和东楼。照片左是孙伟(辽宁中医学院教授)、右是李林(已经去世),我们三个人是班级团支部成员。
年卢铁*老学长们初中毕业的时点,本文作者即将念小学。我是年9月入学,入学不长时间受大环境影响,学生都回家了,应该不少于一年。我的记忆中,假山下面就是防空洞。小学期间学校组织"防空",多次进到防空洞,既感到新奇,又有点紧张与害怕。
图14:年6月沈变育红校牌照片
年11月24日77届刘大荔发来这幅照片,她说,这是省社科院七十多岁周复光研究员发给她的。大体上,年秋季至年夏季,育才校园曾有过五幅毛主席巨幅画像(校门口3幅,主楼1幅,东楼1幅)。作者在育才念书11年,我一直以为五幅画像,均出自美术老师谷安左。谷老师年沈阳市和平区中师毕业后来到育才,在育才任教41年,今年79岁。在与谷老师电话交谈中得知,他与陈复澄老师和变压器厂丁师傅先后参与过五幅画像的临摹绘画。其中,校门口《毛主席去安源》以及主楼和东楼画像是他为主所画。陈复澄老师比谷老师小一岁,年大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到育才任教;年任沈阳市圆路国画厂厂长;年考取四川大学历史系古文字学专业研究生。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家,"复澄"紫砂壶极负盛名。
说来很巧,年11月26日育才校友
这是我珍藏几十年的老照片,我的"球技"一般般,算是后卫,偶尔开个大脚,解个围也有过。前排左起:马晓伟、丁力*、郭杰、?、徐宏、曲少臣;后排左起:王宏伟、吕明良、张庆桐、门西洞、?、范东刚。
图16:年秋季校学生干部合影
这应该是年初秋时节,学校团总支、红卫兵团老师与学生干部校门合影,红小兵团成员也参加了。姜力华、张济民两位学长认定了名单,前排右起:孙琦、张济民、王世荣、李小民、?、张林;二排右起:李志坚、李静老师、邓春英老师、于洁、徐岩、张桂荣、张敏、郭永春;三排右起:范东刚、孙瑞雪、张玉华、高玉凡、?、姜力华、王文清、刘凤霞老师、蒋潜、粘强。那时,大家的服装都几乎是*上衣、白衬衣,*或兰裤子。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左胳膊戴红卫兵或红小兵袖标。这里,小学部同学为:蒋潜(五年)、孙瑞雪(四年)、范东刚(三年,后排右1)、粘强(二年)。几位70届校友参加了活动,原红卫兵团主任,70届葛本亮已经离开学校;这时的红卫兵团主任(第二届)是71届的姜力华(后排右6)。邓春英老师是我小学第二任班主任,多年前病逝。
这个时点的校门左右均有校牌,右侧为"沈阳市一二一中学革命委员会",左侧不完整,估计应该是"沈阳市一二一中学红卫兵团"。从照片看,临近校门的巨幅毛主席画像已不见了。
图17:年初佩戴校徽照
这是年11月9日75届刘毅所发,他是在校友群所见到。71届校友姜力华回忆道:照片是71届校友,时间约为年初。那时学年为营,四个班级为一个连;图左1是18连连长刘金荣。这里的几个细节值得注意:一是可观察到校区锅炉房及大烟囱;二是学校操场地面似乎抬高;三是三位女同学胸前佩戴校徽,应该是"沈阳一二一中";四是校牌为"沈阳市一二一中学",没有了"革命委员会"字样。
"文革"是新中国的特殊时期,育才也不例外。年7月*宣队进驻学校;年8月沈阳变压器厂工宣队进校,成立了革命委员会;而后红卫兵团成立,教学班改为*队的营、连、排模式。笔者与74届范光学长边讨论边梳理,以年春季为节点,那时学校有六个营,号称亚洲第一大中学。一营为小学部二三年级(对应为79-78届、77届);二营为小学部四五年级(对应为76届、75届);三营为中学六年(对应为74届);四营为中学七年(对应为72届);五营为中学八年(对应为71届);六营为中学九年(对应为70届)。71届马天荔学姐讲到,营以下设连,以71届为例,当时学年组为第5营。共分4个连(即15、16、17、18连),每个连又有4个排(也就是班级)。
图18:年初夏,墙上出现宣传口号
年初夏71届18连4排(2.4班)的几位男生,打完球后在校门口的合影。这幅照片的特色在于墙体上有刷写的宣传口号,这与当时的形势环境相契合,只是辨认很有难度。是不是"学校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呢?
图19:年野营拉练归来
刘国焕老师回忆说:我当时是沈阳市的先进人物,我带的班级也是学校的先进班级。年野营拉练暨学农劳动回到学校,工宣队的师傅提议在校门口集体行进中拍照。举旗的是团支书于晓峰,被红旗遮脸的是班长夏丽,走在前面左侧的是刘国焕老师。
七十年代校友曾有过相同的经历:这就是变压器厂学工劳动、挖战备壕、新民法哈牛和苏家屯蛇山学农劳动。
图20:七十年代破旧的校门
这幅照片你会感受到一种沧桑或是破旧,校门左侧也有个牌子,但文字分辨不清;可以看到校园里左侧的收发室与平房。讲到收发室,估计上世纪七十年代毕业的校友一定会与冬季捡粪联系在一起。所捡到的大粪交到学校,收粪的老师会给一个粪票。
记得年夏季从小学部升入中学,这时翟丽华老师与爱人佟明光从黑山县李屯回到沈阳不久,翟老师成为我们的班主任。他们有两个女儿梅梅和欣欣,临时的家就在这里,照片里能看到的那趟平房。七七届十班同学是幸运的,而后的四年多,不少班级打乱、班主任更换,而我们的班主任一直是翟老师;数学老师一直是肖先瑞老师。
杨建国老校友在
70届徐念东学长
年初寒冷时节,一个班级比较完整地汇聚在校门留影。77届十七班班长赵文学回忆说:年改革开放号角尚未吹响,但一些社会变化令人心动--招兵。对于只有上山下乡一条路的九年级学生来说,无疑产生较大影响。当时,学年通过班级选举推荐了五十几名同学走进了大部队(时称"大兵");十二位入选了技术兵种(时称"小兵")。我们十七班李辉、李冬侠作为大兵穿上刚刚发下来的*装来学校告别之时。班里的智多星邓威提议合影留念,得到班主任杨学敬老师的同意。于是请来了白莹同学的父亲(在太原街某摄影器材商店工作),在校园大门口拍下了这张班级合影。崭新的*装、未来的前程令许多男同学艳羡不已。个别大胆的女生争抢着与帅哥李辉拍"单照",引来不少人私下议论猜想。校门上方铁架子木条板上张贴的横幅"一九七六年……比赛大会"中间文字看不清,赛字用了简化字。
图23:年程铁力个人照
程铁力与我同班(77届十班),是学习委员,他不仅学习很好,矮小的个子,居然十分喜爱打篮球。我班个头高的同学比较多,当我身高一米八左右时,也只排第九第十,郭志*一米九五以上。程铁力在大个子中间运球、过人游刃有余,他的跳起投篮也挺有一套。程铁力介绍说,照片应该是快要接近毕业的年初夏所拍。相机是他家的,几位要好的同学相互拍照。但记性非常好的铁力也记不清还有哪些同学了。
图24:年77届16班留影
77届十六班部分同学毕业前校门留影,后排右三是班主任羿维汉老师;前排左起:赵雨、许辉、?、洪石、李义方、于立智;二排左一为丁莉。
图25:年8月78-79届女民兵照(*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年8月12日在北京召开,华国锋当选*和国家,值此之际9班女民兵合影留念)
从现有的照片看,大约--年期间位于南侧中部的主校门一直没有变化,其特点是角钢焊接的钢架高高地链接在墙柱上方,木板固定在钢架上。一些重大活动时,可悬挂或粘贴横幅。这幅照片记述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年8月12日*的十一大胜利举行,华国锋当选为*的主席,文革正式结束了。两个大红灯笼高高悬挂,民兵派头的女学生穿着整齐,手持长枪,很是一种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精神头。这个学年的学生(不少校友称之为78--79届)幸运地在校期间参加了高考。年夏季有的同学九年毕业;也有的同学继续就读到年高中毕业。78--79届的校友亲历了学校名称由"沈阳市一二一中学"到"沈阳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的变化。
图26:教育学院附中照片(77届1班张云萍(左)、卢坤)
照片上的人物不详。本文收入这幅照片是基于反映了当时校门左侧还开了个小门。
图27:教育学院附中照,年王智(78届9年14班)毕业留念
图28:年,育才校领导陪同日本友人(千代田小学校友)参观
年6月,大友太郎一行16人组成的"日本童年时代千代田小学同窗会访华团"来学校参观访问。赵葵阳副校长负责接待工作,照片右一为王茂华校长。
图29:年校领导与数学竞赛选手合影
年3月,育才学校发生了管理体制变化。3月初王茂华出任沈阳市中学校长。3月下旬沈阳市一、三教师学校合并,成立沈阳市教育学院,院址设在中学,并将中学改名为沈阳市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王茂华校长亲历了学校三个名称的变化(即中学、教育学院附中和市育才学校)。这幅照片的起因是,年7月高二·一班苏平参加全国数学竞赛,取得好成绩,王茂华校长(右三)及部分老师与苏平同学合影。此时的校牌已是沈阳市育才学校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幅照片中的校牌与下面三幅照片字体不同。照片由王茂华校长的女儿礼彤提供。
图30、年物理组老师合影
?这是王凤云老师女儿发来的照片,前排左起:王占仁、王树珍、王凤云、高慧芳;后排左起:赵信世、王克、季柏青
图31:年恢复校名师生合影
届老校友卢铁*回忆说,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赵葵阳、朱玫汀为代表的许多老教师纷纷要求恢复育才老校名。学校*支部在年4月向市委文教部、市教育局打报告,要求恢复老校名。年9月1日市教育局决定恢复"沈阳市育才学校"原校名。应该是这一时间点前后,班级部分同学回到学校,在主楼前与王传励老师、朱玫汀老师、王又齐老师合影。还把老校牌放到临近,给大家带来了美好的回忆。
图32:校办工厂牌子照(右侧)
这是很少见的有两块校办工厂牌子的校门。石墨密封材料厂成立于年,赵葵阳老校长介绍说:当时石墨器材生意好,新产品供不应求,主要生产密封各种型式、型号的石墨垫,為学校创造了财富。与文革时期的校门对比,位置没有变化,但墙柱已经翻修一新,墙柱上方有了玻璃框装饰。
图33:年机关*小组照
年逾九旬老校长赵葵阳回忆道:这是或年学校机关*小组几位同志留影(右起:赵葵阳、王宝玉、邹明起、王传励、李静、范秀清、林淑珍)
图34:66届校门合影。二排左三位徐玉林老师,左四为赵葵阳老校长(即文字所写"赵主任")
蒋纯在
笔者曾在朋友圈里写到:70年的育才华诞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召唤。八九十岁的老教师们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育才老校区,来到了华人大酒店,他们相互问候、相互祝福,真是满满的幸福。68届72届74届75届76届77届78届的学生们也来到了老师的身边。在火爆的气氛中,年4月20日的师生欢聚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这是老师们与部分同学合影于校门口。前面轮椅者为教语文的丁波老师。
图47:年校庆校门照
77届十班任平同学旅居美国,校庆前她曾说要回国参加校庆活动。没想到,任平同学四月三十日真的专程赶回沈阳,还来不及倒时差,五月一日便来到学校,参加了东北育才七十华诞校庆活动。
年校庆校门照
年5月1日,笔者联络到的57届老学长们来到了育才老校区,他们都七十六七岁的老人了。他们正是翟丽华老师年刚刚来到育才所带的第一个班级。这些老校友4月30日参加了辽宁省实验中学的七十周年校庆活动。当听到育才在5月1日举行老校区七十华诞校庆活动,也非常激动地来到了校园。高琛校长还与他们合影留念。我也在校门抓紧给老学长们拍照。
图48:年校庆教室照
这是一幅主楼老教室照片,林青(后排右1)回忆说:年5月1日上午10点,东北育才首届高中78--79届优秀学子李佳(前排左7)、崔枫林(前排左5)、张铁民(前排左9)等参加校庆,因纪律约束,未能在校门前留影,他们相约在主楼三楼当年快班(9年2班)教室和校长高琛、副校长苏振敏、初中部赵副长及部分师生合影留念。一个学年三位同学成长为省部级领导干部,十分难得。
图49:年校庆校门照
年5月1日校庆七十周年,老校友们纷纷在留名展版前签下自己的名字。这是七七届十班吕程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图50:年校庆大合影
东北育才学校七十华诞之际,历届校友纷纷“回家”,这张百人大合影记录了那一刻。
图51:老校区新大门
老校区东南侧时尚大气的崭新校门,链接着两座教学楼。东北育才学校几个金属大字镶嵌于校门中间部位的大理石贴面上,电动收缩门在金属大字两侧。恢宏的校门既在迎送一批批育才莘莘学子,也在拥抱社会、回报这个美丽城市。
图52:老校区西南侧的校门
图53:71年中的部分老校牌(高伟佳制作)
印刷体的校牌多出自谷老师之手。比较校牌照片,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年9月恢复"沈阳市育才学校"名称时,校门墙垛的图案与建校初期的墙垛图案极为类似。另外,"沈阳市一二一中学"校牌还有"瘦体"版本。
(作者范东刚,--年育才学校读小学、中学;毕业后知青下乡,考入大学,电大任教,长期供职于建设银行,年退休。投资金融研究成果曾获市级、省部级奖项,著有纪实文学作品《真集》。)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