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51002/4705219.html通州:北京“行*副中心”,年见成效
历经10年的“等风来”,通州终于迎来风口。
7月11日,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闭幕,此次会议的最重要议题即是审议通过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
这份国家战略顶层设计蓝图和纲领性文件,由中央成立专门班子研究编制,中央*治局常委会、中央*治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国务院常务会议分别审议过。
中共北京市委全会决定,贯彻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未来将聚焦通州,加快“北京市行*副中心”建设,年取得明显成效。
这也为一直传闻已久的北京市*府搬迁至通州的传闻一锤定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采访获悉,北京市*府搬迁至通州的行*副中心的实质性工作已经启动。
“搬迁至通州的工作早已经启动,根据计划,今年9月底,施工队将全部入驻,争取在年十九大召开前,北京市*府能够正式搬迁通州。”一位不愿具名的北京市*府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其余的北京市属委办局和一些为中央机关提供服务的辅助性机构,如提供支持、服务和辅助作用的服务中心、信息中心、行业协会、各种研究院所、报社、出版社,“应该都会搬走,但是有序疏解”。
另有消息称,北京市已开始着手落实搬迁至通州后办公设施建设资金,北京地方国企将参与新城建设。
十九大前入驻
刚刚过去的6月,通州无疑是北京郊区县楼市最活跃的板块,无论是成交量和均价均创下新高。
亚豪机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通州新建商品房成交均价近元/平方米,半年涨幅接近30%。与此同时,通州新建商品房6月成交量也创下了年内新高,成交套数环比暴增87%。
和火热的通州楼市相对应的是紧张的搬迁任务。
前述不愿具名的北京市*府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北京市四套班子搬迁是肯定的,但是强调有序疏解,也有明确的时间表,“有媒体说,今年十一之前搬是不可能的。”
7月初,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临近潞城地铁站附近地区发现,相关的拆迁工作正在进行,不少村子被蓝色的工棚围着,有的接近完工,有的还在平整中。
照此进展,即使连夜赶工,加班加点,北京市*府班子也很难赶在“10.1”前实质性搬迁。
“根据安排,9月底拆迁工作基本完成,施工队入驻,北京市*府在十九大召开前正式入驻。”上述北京市*府人士如是表示。
据悉,目前通州区*府正在配合“北京市*府搬迁至通州的行*副中心”的相关工作小组,正在抓紧进行搬迁的前期准备工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自通州区住建委网站获悉,5月11日,通州区建委颁布的《潞城镇棚户区改造项目范围内暂停办理有关事项的函》显示,此次棚改涉及17个村庄。
其中,首期实施棚改的是潞城镇A区的古城村、郝家府村、胡各庄村、辛安屯村、后北营村、大台村,涉及安置人口近人。
早在年,《通州新城规划(年—年)》中,潞城和张家湾地区均已划出相关“发展备用地”。五大功能区规划图示中,将此标注为“国家行*办公预留地”。
其中,潞城镇作为未来新城行*中心,同时规划有一片行*办公用地,位置正好在去年年底开通的地铁六号线倒数三站(郝家府、东夏园、潞城)沿线,与预留地块连成一片。再加上通州新城核心区规划将潞城区域明确定位为“协同发展区”,此番潞城被视为北京市*府迁入地绝非偶然。
“郝家府寓意为好*府,据说应该是北京市*府大楼的搬迁之地。”东小营村的村民张武雨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北京城六区人口降15%
借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效的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北京市*府行*副中心确立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共中央*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称,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
京津冀地域面积21.6万平方公里、人口1.1亿,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如今的北京却患上了“大城市病”,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的难题日益突出。
北京市*府副秘书长、市*府研究室主任周立云亦解释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时表示,“大城市病”是人口快速增长所致,主要是人口、交通、环境和住房问题。治理“大城市病”首先要控制人口。
北京也面临人口过快增长问题。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6万人,比上年增长1.7%,与年相比,增加了万人。多万人是什么样的概念?就是一个特大型城市的人口。
郭金龙称,《规划纲要》中已经明确了北京万的人口控制目标。
“这是我们必须坚决守住的底线,要加大‘以业控人’、‘以房管人’力度。”郭金龙称,要坚决把北京城六区人口降下来,认真总结以业控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的经验。北京城六区常住人口将在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年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郭金龙介绍。
这并不是一个容易达到的目标,年以来,北京力推动批、大红门的搬迁,也在各地楼市取消限购之时,依然坚守。
“限购已经不简单是一个房地产调控*策,而是人口控制*策。”北京市住建委相关人士曾表态。
然而,刚刚过去的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长1.7%,增速虽放缓,但依然处于增长状态。
北京市规划委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受学校、医院等资源利好拉动,城6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大概在10%左右,按照到年比年下降15%的目标,也需要对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这也意味着,实际的控制任务,需要向外疏解人口25%。
前述北京市*府知情人士称,北京行*副中心一定程度上就是起承接中心城区疏解的功能和任务。*府机构、大企业、学校、医院等服务性组织的外迁,会吸引大量人口由城区向郊区转移。
疏、堵结合
除了明确北京行*副中心,北京市亦开出了“以业控人、以房管人”的治疗大城市病的药方。
具体措施方面,要制定更加完善严格的产业限制目录,坚决守住各类功能禁止和限制底线,严格控制新增人口。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介绍,北京将借京津冀协同发展矫正北京多年以来积累的非首都功能,这将是会书写入历史的一次重要矫正。
为了完成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减法”,郭金龙介绍,一年多以来,北京围绕落实城市战略定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制定实施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关停淘汰一批不符合功能定位的企业,推动搬迁一批物流基地和商品市场,引导创新资源向周边地区优化配置,着力推进人口调控和拆除违法建设等。
“疏解非首都功能不是要限制北京的发展,不是不发展,而是要使发展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郭金龙强调,北京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几大优势,其中,科技智力资源是北京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是另一大优势。
他说,下一步,北京也将按照《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做强“北京服务”的品牌。
上述北京市*府的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北京为疏通中心城区压力,也将强化新城建设,北京周边现有11个新城,包括通州、亦庄、大兴、顺义、昌平等。这些新城对内要承接中心城区疏解的人口和产业,对外起到一个反磁力基地的作用,把外部向大城市中心城区涌来的人口和产业阻截在新城,形成新的增长点,并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形成新的都市圈。
会议称,北京要更加重视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首都的科技、产业、文化及公共服务资源延伸到周边地区,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会议明确,年,完成家污染企业调整退出任务。此外,北京还将有序引导呼叫中心等劳动力密集的后台服务功能从三环以内整体迁出。
赵弘表示,京津冀的协同发展过程中,应注重破解*策、交通、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瓶颈。例如,各地*府之间在跨区域合作中,怎么实现利益共享,包括GDP、税收*策等如何调整。另外,如何破解公共服务的落差,例如户籍、高考制度、退休保障、医疗异地结算等,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将面临的一个课题。
通州行*副中心或兼并香河大厂三河?!
7月11日北京市委全会提出,聚焦通州,建设北京行*副中心。对此,有接近北京市*府的人士对凤凰城市分析认为,这不排除未来兼并廊坊“北三县”(香河、大厂、三河)的可能。
该知情人士透露,最近有人给通州做了一个定位,“非常高大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和先行区。可以预见,通州在不远的将来将发生巨变。由于此前通州新城的规划是万人口左右,随着目前的局势演变,未来的通州很有可能是个四五百万人口规模的城市“副中心”。以通州现有的面积肯定不够,很有可能把周边河北的北三县并入北京的行*版图。
从新开通的北京地铁六号线潞城站出来,往东走不了多久就到京冀分界线,北京把行*中心放在这样的一个角落,很罕见。并且,京津冀规划纲要也谈到了行*区划要调整和优化。
当梦想照进现实
7月11日闭幕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一致通过了北京市委、市*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的意见。图为全会表决现场。
通州的“时间”开始了。
据央视《新闻联播》7月11日报道,北京市积极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着力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深入优化调整城市布局,发挥首都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未来,北京市还将聚焦通州,加快推进市行*副中心建设。
另据中新网报道,在本周末为期两天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最重要的议题是学习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份国家战略顶层设计蓝图和纲领性文件,由中央成立专门班子研究编制,中央*治局常委会、中央*治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国务院常务会议分别审议过。
7月11日,北京市委、市*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经市委全会审议通过。
图片拍摄于6月18日,通州区潞城镇已经开始拆迁建设,国开行第一批资金亿已经紧急拨付到位,年搬迁完成。文内图均来自东方IC
通州建设北京市行*副中心的传闻已久,如今,尘埃逐渐落定。毫无疑问,历经十年“等风来”,通州已然站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风口”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