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业务学习98血常规 [复制链接]

1#

血红蛋白浓度(Hb)

介绍:血红蛋白浓度指单位提及(L)血液内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正常值:

男性:~g/L

女性:~g/L

新生儿:~g/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增高:降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血红蛋白增多

(1)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

(2)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2)病理性减少:

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

②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③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红细胞计数(RBC)

简介: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对于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正常值:

男性:(4.0~5.5)×/L;

女性:(3.5~5.0)×/L;

新生儿:(6.0~7.0)×/L;

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值增多

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及心力衰竭等;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③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

④慢性一氧化碳中*;

⑤肾癌,肾上腺肿瘤;

⑥药物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等可引起红细胞增多;

⑦高山居民,新生儿可见生理性增高。

2.红细胞计数值减少

①各种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肾病,肝病,胃切除术后,出血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白血病以及接触苯胺等化学物质引起职业中*等所致的贫血;

②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失血(如产后,手术后),重症寄生虫病等;

③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下降。

网织红细胞计数(RC)

简介:网织红细胞是没有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该细胞内残存的核糖核酸经特殊染色后成“网状”结构。

正常值:

成人:0.5%~1.5%,绝对值(24~84)×/L;

新生儿:2.0%~6.0%,绝对值(~)×/L。

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恶性贫血,以及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治疗有效时,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比积

简介:红细胞比积又称红细胞压积(PCV),是指一定量的抗凝血积压后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是一种间接反映红细胞数量、大小及体积的简单方法。结合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可计算红细胞平均值,有助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正常值:

男性:0.40~0.50(40~50vol%)

女性:0.37~0.48(37~48vol%)

新生儿:0.49~0.60(49~60vol%)

临床意义

1.增大:

①严重脱水(大量呕吐、腹泻、失水等)。

②大面积烧伤。

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④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高原病、重症肺源性心脏病等)。

2.减少:

①贫血或妊娠稀血症。

②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③流行性出血热并发高血容量综合征。

④妊高症。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简介: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是指人体单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通常是间接计算得到,临床方便的计算公式是:平均红细胞体积(fL)=HCT/RBC×。

正常值:

手工法2~92fl

血细胞分析仪法0~fl

临床意义

对贫血进行形态学分类的敏感指标,比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临床价值更大:

1.体积增大: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2.体积缩小:见于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

生理学改变:

①升高:新生儿升高约12%,妊娠约高5%,饮酒约升高4%,吸烟约升高3%,口服避孕药约升高1%。

②降低:激烈的肌肉活动约降低4%,6个月以前的儿童约降低10%。

药物影响:

①升高:可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药物有巴比妥酸盐,苯巴比妥(叶酸代谢障碍),格鲁米特,苯妥英钠,非那西丁(偶尔),氨苯喋啶,雌激素,苯乙双胍(致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呋喃类,新霉素,异烟肼,环丝氨酸,氨基苯甲酸(诱致消化道吸收障碍所致),氨基水杨酸,甲氨蝶呤,秋水仙碱(伴维生素B12缺乏),其中抗惊厥药约升高3%,

②降低:双香豆素乙酯可发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病理学改变:

①升高:见于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营养不良;吸收不良;胃切除术后,肠病,裂头绦虫等寄生虫病;及恶性贫血,混合缺乏,叶酸,维生素B12缺乏;遗传原因),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再生之后和甲状腺功能低下。

②降低:见于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由癌或感染引起的继发性贫血;高铁血症见于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和铅中*及CO中*),全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

简介: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系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pg)为单位,MCH=Hb含量/红细胞百万数,临床上用于对贫血进行形态学分类。

正常值:

手工法27~31pg

血细胞分析仪法27~34pg

新生儿:23-30pg(1.5-2.0fmol)

临床意义

1.降低:即为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也见于缺铁,慢性失血,口炎性腹泻,胃酸缺乏,妊娠,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

2.升高:常为大细胞性贫血,见于恶性贫血,叶酸缺乏,长期饥饿,网织红细胞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再生障碍性贫血。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简介: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即平均每1升血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克数,以g/L表示,计算公式如下:MCHC=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克数(g/L)/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L/L)

正常值:MCHC:32%~36%(~g/L)

临床意义

1.升高:高色素性贫血,严重呕吐,频繁腹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一氧化碳中*,心力衰竭等。

2.降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来源:医学资料大全

编辑:王佳珂

编审:邓莹沛

医院营养科

医院营养科,在科主任领导下,专业技术人员7人,现开展住院营养支持治疗和营养咨询门诊工作。

住院部营养支持工作有营养筛查,营养会诊,肠内营养支持,营养宣教,居家营养治疗。肠内营养配制室成立于年,可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及不同病程制定个体化、合理化营养治疗方案,可配制20余种肠内营养制剂满足患者营养需求。

营养咨询门诊,成立于年9月,现与产科、生殖中心合作开展有妊娠期糖尿病一日门诊、体重管理特色门诊服务;并开展慢性疾病、疾病恢复期、亚健康等人群营养咨询;提供人体成分测量、握力等肌肉储备情况评价、营养素摄入情况评价、血液营养指标评价等综合临床营养评价,制定个体化营养饮食建议及营养素补充建议。

有下列情况,建议您进行营养门诊

1: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厌食,经常感觉身体虚弱、疲惫无力亚健康状态

2.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痛风、脂肪肝,肾病·、贫血、水肿,癫痫、苯丙尿酮症、高同型半胱氨酸等

3.外科术后、肿瘤放化疗期间及康复期营养不良

4.慢性腹泻、便秘

5.备孕,妊娠期(妊娠期糖尿病)、哺乳期

6.婴幼儿、学龄前、学龄期,青少年营养问题

门诊时间:

下午:星期一、三、四、五(14:30-17:30)

上午:星期二(8:00-12:00)

联系

-

联系人:邓莹沛,李高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