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绣的百年幽香 [复制链接]

1#
土方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639550.html

16世纪,西方世界迎来了一个觉醒与扩张的时代。年葡萄牙攻占了香料主要的市场满剌加(马六甲)。在马六甲,葡萄牙人遇上了几艘中国商船,初次打探到中国的真实情形:一个东方的伟大、富饶、豪华、庄严的国家;广州是南中国沿海最大的商业中心,全国水陆两路的大量货物都在广州装卸。葡人欣喜若狂,仿佛一个巨大的宝藏,已近在眼前,只要念动“芝麻开门”的咒语,无穷的物华天宝,将取之不尽。

年,第一艘葡萄牙船抵达中国,他们在广东上川岛登陆,竖起了一块“发现碑”。此行虽然没有做成什么生意,但葡萄牙人在广东得到了一块“龙袍绣片”,回国后献给了国王唐?曼努埃尔一世。当绣片缓缓展开的一刹那,仿佛释放出神奇的魔力,所有人都醉了。那细于毫芒的针线,繁缛美妙的纹样,散发着神秘东方的幽香,令曼努埃尔一世万分惊喜,重赏了献宝者。

喜迎春(陈少芳作品)

中国的绣品,第一次向欧洲透现了她绮艳的芳容。在古代欧洲人心目中,往往把*金、刺绣、象牙一类的艺术品,归入奢华品之列,得到特别的尊敬,因为它们的材料相当珍贵,常用来装饰祭坛、圣人遗物或贵重书籍的封套。即便到了16世纪,这种心理依然存在。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还是全凭少数航海家和传教士带回来的一鳞半爪。一幅龙袍绣片,已有惊鸿艳影之叹,但刺绣背后的斑斓历史,更在时光隧道的另一头,若要从头说起,实在太过久远。

广绣特有的金银线绣,又叫盘金绣,多用于绣制裙褂、戏服和画幅;丝绒线通常是绣装饰画,扪针细若毫芒,丝线密不透风,光线明丽,色彩缤纷,极受海外欢迎。而充满喜气的中国图案,如龙凤、鸟兽、花卉、瓜果、山水、博古、福禄寿三星、八仙等,随着一件件精美绣品,远渡重洋,进入了欧洲的富绅人家。在广州还有一种“孟买绸”,是在白色或黑色、红色的缎子上绣满各种花鸟龙凤图案,大雅大俗,亦饶有民间情趣,专供印度孟买市场,然后再转口各地。

芒香鸟跃(梁纪设计许炽光等制作)

受着令人垂涎的东方财富诱惑,年,葡萄牙商船再次来到广东海岸。直到年,一批葡萄牙传教士登上澳门,搭建永久性房子做教堂,正式开始了占据澳门的历史。澳门是葡萄牙采购中国商品的一个中转基地,真正的货源,集中在广州。但朝廷规定,澳门海市由香山县(今珠海)管理,负责验货抽盘,“澳夷”禁止进入广州。

年葡萄牙传教士克罗兹,在广州逗留了几个星期,走街串巷,眼界大开,对遍布城厢内外的粤绣和其他工艺品作坊,印象深刻。后来他根据在中国的见闻,参考年在福建被大明官*俘虏的一位葡萄牙人的记述,撰写了《中国志》,他在书中津津乐道:“(广州)很多手工业工人都为出口贸易而工作。出口的产品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用彩色丝线盘曲地绣在鞋面上的绣花鞋、彩漆绘画盒、硬木家具、镀金的铜盘、瓷器等,都是绝妙的艺术品。”仅以纺织作坊为例,当时在广州附近,便多达余家,每个作坊约有工人20名,其盛况可窥一斑。

兰花(陈少芳作品)

从年到年这几十年间,澳门从一个荒凉的渔村,摇身一变,成为世界瞩目的繁盛商港。一船一船的绣品、丝绸、金银、麝香、珍珠、象牙精制品、细工小器、漆器、瓷器,从澳门起航,经好望角和巽地海峡航线,源源运回欧洲,进入五侯七贵之家。据17世纪的欧洲出版物披露,16世纪末,葡萄牙人每年从广州进口箱精制丝绸,每箱有匹各色丝绸,以及不计其数的瓷器、漆器、壁画等工艺品,并通过里斯本市场,流向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

年,英格兰都铎王朝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看到广东的金银线绣后,也被其精美的用材,细致的绣工,华丽的纹样吸引,亲自倡导成立英国刺绣同业公会,直接从中国进口丝绸和绒线,模仿粤绣的针法,加工绣制高档服饰。伊利莎白一世逝世以后,查理一世继续倡导英人种桑养蚕,发展刺绣业。有趣的是,在广东刺绣是男人的活计,俗称“花佬”,而英国的绣工,亦以男性为主,这与苏、湘、蜀绣均有所不同。广绣,这份中国送给欧洲的礼物,终于在英伦开花结果。

竹报平安(许炽光绣作品)

17、18世纪,尽管丝绸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已褪去神秘的色彩了,许多欧洲国家都能生产,但中国丝绸,仍以其优质价廉和迷人的东方韵味,迎合了欧洲对东方的绮丽想象,因而热度经久不降。据东印度公司的记载,仅清雍正六年(年),他们就从广州买进了缎、绸缎、高哥纶、花缎床单、宝丝、薄绸、丝帕等13种丝织品,各种规格不一,每匹价值从三两四钱至八两银不等。一位洋商对中国的丝织品赞叹不绝,同时也被中国商人做生意的诚意与用心感动,他说:“秀官(十三行行商)的丝织品太好了,如果不特别重视,这是对他不公允的,而且他还费也了很多的心血按照欧洲的式样制成,我们一定要把它们妥善保护,不致污损。”

当时输往欧洲的丝绸,分为两大类,一为丝类原料(生丝与熟丝)与坯绸,另一类为丝绣品。丝绣品亦分提花锦缎、刺绣、手绘丝绸等不同种类。丝绣品的出口量虽远不及丝类原料和坯绸,但它每一件都饱含着绣工的慧心巧思,千针万线,情意无尽,是材料与手艺的完美结合,因此深获欧洲客商的爱顾。

随着洛可可艺术在欧洲兴起,欧洲对中国丝绸的需求,达至历史的巅峰。年,一位欧洲学者在目睹中国丝绸海量涌入的盛况后指出:“前世纪,欧洲人从中国输入的丝绢为量甚少,我们满足于当时所用的黑色和有颜色的肩巾;近40年,尤其是近25年的时尚,好用白色和色彩鲜明的肩巾,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对中国出品的需要。每年的消费额最近已达八万条,其中法国就占了四分之一。”

甜蜜蜜(梁纪设计许炽光梁桂开等制作)

艺术因实用而日新月异,实用因艺术而魅力长存。从广州输往欧洲的刺绣,既有装饰品,也有日用品。装饰品多用作美化家居,如绣画、插屏、挂屏、墙饰等;日用品如床楣、帷帐、床罩、台帷、手帕、披肩、扇套等。最常见的图案,是中国传统的“四菜一汤”式,即在中央绣一个主体的团花,四角绣上角花,作为烘托与呼应;中央团花的四周,饰以飞鸟、蝴蝶及满地折枝花藤,浮彩艳发之间,散发着一种东方式的温馨与暖意。

路易十四时代的宫廷服饰,无论男女,均以刺绣、折裥、蝴蝶结等为饰,连鞋面也是以中国丝绸、织锦为面料,饰以刺绣图案。路易十四的公主更因喜爱而学起刺绣,父王有时还亲自为她挑选图案。欧洲人未必能领略到中国诗中“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的意境,但穿起中国丝绸,尤其是用塔夫绸做的衣裙,不仅细洁光滑、平挺美观,而且举手投足时,因摩擦而发出轻微的窸娑声,听起来有如天籁,为淡雅的女子平添撩人风情。

中国刺绣在欧洲成为人皆追逐的俏货,竞相模仿、学习。刺绣也成了一种备受尊重的职业,在18世纪加入巴黎刺绣匠师公会的成员,已多达多人,远超过去几个世纪从事这一职业的人数。法国的辟尔文作坊的花卉图案,马鲁作坊的螺纹、格子和小花图案,无不脱胎于中国的刺绣纹样,再加以变化演展,针线之间的东方情韵,历历可辨。

后来,法国、荷兰、比利时出现了不少仿冒中国的丝织品。有些狡黠的商人在当地开设工厂,从中国输入用栀子等制作的新颜料,以印花仿冒手绘,在衣服上印上龙的图案,然后注明产地为中国,蒙骗顾客。但由于技术不如中国,成本过高,导致价钱比从中国运来的“真龙”绣品还贵,市场上的销路并不太好。

年年有余(双鱼陈少芳作品)

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朝廷封闭闽、浙、江三个海关,仅保留粤海关对外通商。广州再次成为全国唯一通商口岸。以前丝绸的出口,浙江占龙头位置,有人夸张地形容,浙江出品的丝,可抵欧、亚两洲合并的总和。但自从一口通商以后,所有的丝绸出口,全都涌到广州。据粤海关的资料,当时绣花衫每件八两白银,绣缎、绣丝纱每匹亦八两白银,绣牛郞每匹七两,绣茧绸衫每件六两,绣点绢、绣绢、绣线绸每匹六两。如此昂贵的价钱,其受欢迎的程度,可想而知。

年,广州第一家刺绣行业的行会——“锦绣行”成立,入会有三千多人,同时设立刺绣业的会馆“绮兰堂”。这是一段用金丝银线织出来的岁月。清乾隆年间(~年),广州的绣坊、绣庄多达五十多家,三千多花佬每天埋头在绷架前,飞针走线,绣出一片花花世界。他们多数来自广州和潮州,佛山也有十几家绣坊,有专做内销的,也有专营外销的;在南海、顺德农村,从事刺绣加工的妇女,有三四千人之多。在潮州城也有数十家刺绣庄。有一首《南海竹枝词》便是描写这段芳香四溢的时景:

希珍大半出西洋,番船归时亦置装。

新到牛郎云光缎,边钱堆满十三行。

与岭南人的性格一样,广绣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开放特性,无论是用材还是技法,都非常善于从海内外博采众家所长。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描述粤绣:“有以孔雀毛绩为线缕,以绣谱子及云肩袖口,金翠夺目,亦可爱,其毛多买于番舶。”广绣所采用的孔雀尾、孔雀羽,大多来自苏门答腊、暹罗、佛郎哥(即葡萄牙)、安南(即越南)等地,这是材料上的大胆创新。

粤绣芳香永留

欧洲客商纷至沓来,带来了大量瓷器、刺绣、漆器等日用工艺品订单,并提供了符合欧洲需求的图样。英国人把剪裁好的服饰和图案,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送到广州加工绣制。有些欧洲贵族连名片也要拿到广州刺绣,才显得矜贵。后来发展到圣母像、耶稣像和国王、大臣肖像,都要雇请中国绣工,以广绣的特殊针法和绒线来绣制。

欧洲人着迷于用金丝银线带出来的东方气韵,而岭南的绣工则学到了西洋绘画的技法,把透视和光线折射原理,运用到针线之间。中西合璧,别具匠心与风神,构成了岭南独有的一景。

东方的想象,西方的情调,把各种迥异的文化符号,如梦幻般掺糅于一体,为那个已经逝去的世纪,留下了永不逝去的芬芳。

读本号文章,一起迎接年:

曾经世外桃源的基立村

骑楼:看得见的音乐

淡定广州容天下

寻找西关大屋的*

叶曙明

浪再大,在船底;山再高,在脚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