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将贫血纳入“萎*”、“*胖”、“虚损”、“虚劳”等范畴认为贫血主要由于营养不足、气血不足、精血亏虚、疲劳以及其他疾病等因素所引发体内耗血量过多造成脏腑供血不足和血气亏损等原因引起。
主要表现
皮肤苍白、全身乏力、呼吸困难等,同时还会常常伴有耳鸣、头晕、嗜睡等临床症状,当女性患有贫血时,常常还会出现月经不调的表现。
贫血是怎么发生的?
如果红细胞在成长中发生了一些状况,就形成了各种类型的贫血。
1
原始红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叶酸和维生素B12是细胞DNA合成的重要辅酶,如有缺乏,可引起核分裂停滞,形成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的巨幼红细胞,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
也就是它们光长胖却不再发育了,停留在中小学生状态……
2
血红蛋白的合成是从早幼红细胞开始的。铁线与原卟啉合成正铁血红素,然后正铁血红素与珠蛋白合成血红蛋白。
缺铁或铁代谢紊乱会导致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及慢性病贫血;卟啉代谢紊乱则可引起卟啉病;珠蛋白合成障碍会导致血红蛋白病及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发育不良,变得又矮又瘦…
3
其他原因导致的贫血还包括:
骨髓纤维化或异常细胞浸润(如白血病、转移癌)而导致的骨髓病性贫血。
红细胞不断遭到坏人攻击,伤亡严重……
造血干细胞损伤或骨髓微环境缺陷而导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们数量很少,还要在恶劣的环境下为了维持身体健康负担着繁重的工作
各种系统性疾病(如肾功能衰竭、肝病、内分泌疾病、胃肠道疾病等)导致的继发性贫血等。
分型与治疗
贫血的发生离不开五脏及气、血、精的变化:肺主气,气为血帅,脾运化生血,血为气母,肝藏血,心主血脉,肾主精,精化血,血亦填精。
气虚型
症状:气虚型贫血患者以乏力为主要表现,还多见头晕、眼花、耳鸣、自汗、食欲不振或便溏、腹泻、气短、懒言,面色无华等。气虚型又可以细分为肺气虚、脾气虚与心气虚:肺气虚者伴有气短;脾气虚者伴消化系症状;心气虚者伴心悸症状。
治则:以补气为主。
组方:人参12g(另煎)、*芪15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2g、升麻12g、厚朴12g、莱菔子15g、神曲12g、炙甘草6g。
脾气虚、肺气虚仍以健脾为主,用上方即可。心气虚者多兼有心血虚,方中再加熟地10g,阿胶10g补血养阴,炙甘草增至15g,益养心气。
血虚型
症状:疲乏无力、头晕、眼花、失眠、健忘、面色苍白,或有心悸,月经量少、色淡等,口唇淡红,甲床淡红,脉细弱。
治则: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组方:人参12g(另煎)、白术15g、茯苓15g、枣仁12g、*芪15g、龙眼肉12g、远志12g、木香6g、何首乌12g、阿胶10g(烊化)、白芍15g、川芎12g、当归12g、熟地12g、炙甘草6g。
心悸明显者炙甘草改为15g,加强益气养心的作用。
肾虚型
症状:肾虚型包括肾阴虚型和肾阳虚型。肾阴虚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疲乏无力、五心烦热、盗汗、午后发热等;肾阳虚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痠软,疲乏无力,怕冷、手足冰凉、腹泻、便溏等。
治则:肾阴虚滋补肝肾;肾阳虚补肾助阳。
组方:
肾阴虚:生地12g、山药15g、山萸12g、丹皮12g、云苓15g、泽泻12g、当归12g、白芍12g、人参12g(另煎)、白术15g、*芪15g、知母12g、地骨皮12g、炙草6g。
肾阳虚:生地12g、山药15g、山萸12g、丹皮10g、云苓15g、泽泻12g、肉桂12g、附片10g、当归12g、白芍12g、巴戟12g、枸杞12g、人参12g(另煎)、白术15g、*芪15g、炙甘草6g。
瘀血型
症状:贫血基本表现伴各种出血,血色暗,有血块。
治则:养血活血。
组方: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2g、生地12g、*芪15g、*参15g、白朮15g、阿胶10g(烊化)、川芎12g、丹参12g、赤芍15g、甘草6g。
出血量多者可在上方基础上再加止血药:汉三七10g(冲服)、茜草根12g、地榆碳12g、仙鹤草12g。以上所有中药方剂的服用方法均为水煎服,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