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固有的财产观念
在中国人固有的财产观念里首先对纯粹的东西感兴趣。比如我们做衣服,要纯毛的、纯麻的、纯丝的、纯绵的,一说混纺的就不高兴,就不爱买。我们特别讲究纯粹,这是我们的财产观中很重要的一点。第二点,是中国人对有重量的东西特别感兴趣。这东西越重,就觉得越值钱。这是我们一个潜在的财产观。首先对*金,*金有重量,我们为什么使用这么沉重的木头做家具呢?并不是为了搬动方便,它就是重,重就有了财产的感觉,内心踏实。第三点,中国人的财产观就是中国人对凡是金属类的东西都感兴趣。首先是金银,过去中国人的穿金戴银,一说就是金碧辉煌,金玉满堂,说的都是跟金有关。有光泽的东西对中国人都有巨大的吸引。这是我们潜在的财产观念。
▲铁力木梳背长椅
当今中国,能同时满足以上观念要求又可现实消费的,只有铁力木。首先,众所周知紫檀无大料,*花梨有大料但已难以企及,历史上真正的鸡翅木较紫檀、*花梨等产量更少,也从未见过大料(马未都《风格迥异的鸡翅木家具》),而铁力木“有参天径丈余者”,是明清家具用材中树种最高大、大料易得、价格相对低廉的一种,常见宽厚无比的独板,制成的条案雄伟壮硕,是其他木材不可比拟的,符合纯粹的要求;其次,铁力木“木之至坚重者”,自然符合有重量的要求;第三,明清家具中所用良材紫檀、*花梨、红木、鸡翅、乌木等等,均以颜色或纹理命名,唯独铁力木是以金属命名,“铁力,金之木也。木中有金,金为木质”(《广东新语》),符合金属类的要求。此外,铁力木家具在所有明清家具中最为古拙淳朴、意趣高古,比紫檀、*花梨更能实现造型与做工的完美统一。
中国两大硬木之一
铁力木与*花梨一样,是仅有的两种原产于我国的家具硬材树种,分布于浙江南部、台湾、福建、贵州东南和南部黎平、从江、望谟,广西东北部和西南部桂林、梧州、藤县、武鸣、靖西、龙州、东兴、合浦,广东中部以南和海南岛(栽培)。越南也有分布。现存的多是老家具或拆房老料残料。
铁力木与云南蚬木、海南子京木为我国著名的三大“铁木”。蚬木因为坚硬耐刀,是砧板的最好用材,而铁力木比蚬木还要坚硬,反而不能用来做砧板,因为太硬伤刀。铁力木坚硬,强度大,抗虫蛀,耐腐,耐久用,其木质在《红木》国标的花梨、鸡翅之上。《广东新语?卷二十四?虫语?白蚁》:“广多白蚁,以卑淫而生,凡物皆食。虽金、银至坚亦食,惟不能食铁力木与棂木耳。然金、银虽食,以其渣滓煎之,复为金银,……铁力,金之木也。木中有金,金为木质,故也不能损。”铁力木家具最负盛名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铁力木大翘头案,尺寸之巨,非常罕见,此案独板为面,板厚10、宽50、长达4厘米,系崇祯庚辰年广东德庆的贡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崇祯铁力木翘头案
铁力木最杰出的建筑物是梁思成大师评价为“不可思议”的“天南杰构”广西容县真武阁(建于明万历元年年,现存的江南四大名楼中年岁最高者,比现在绝大多数的明清家具还古老),和合浦的一座桥,全用铁力木建成,无一钉一铁,至今分别经历余年和余年,不腐不裂,完好无缺,坚固如初。
▲广西省玉林市容县真武阁
铁力木在各地及不同时代的俗称是完全不一致的。在宋朝时有“石盐”之称,苏轼《两桥》诗引:“栖禪院僧希固筑进两岸,为飞楼九间,尽用石盐木,坚若铁石。”苏轼至广东惠州时留下了《西新桥》:“千年谁在者,铁柱罗浮西。独有石盐木,白蚁不敢跻。”明确说到抗白蚁的特点。陆游《入蜀记》卷一:“每捕官吏繫狱,輒以石盐木枷枷之,盖木之至坚重者。”认为铁力木是最坚硬最重的木材。雍正《广西通志》:“铁力木,一名石盐,一名铁棱。纹理坚致。藤、容出。”清陈元龙《格致镜原》:“蛮地多山,产美材,铁栗木居多。有力者任意取之。故人家治屋咸以铁栗等良材为上,方坚且久。其铁栗有参天径丈余者,广州人多来采制桌食隔等器,鬻于吴、浙间,可得善价。”广东将来自于越南中部、北部东京府之铁力木称为“东京木”。
▲铁力木独板面外翻马蹄条桌
历史上对铁力木的认识与利用,一是造船。从目前出土的文物及历史典籍记载,可以追溯到秦朝。20世纪70年代,广州发掘出一个秦代大型造船基地,秦船多用上等的铁力木。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论述海舟的制造时有“唯舵杆必用铁力木”。二是盖房及造桥。明曹昭撰、王佐增补《格古要论》:“铁力木,出广东。色紫黑,性坚硬而沉重。东莞人多以作屋。”四是作器。明张岱《陶庵梦忆》卷六:“癸卯,道淮上,有铁梨木天然几,长丈六,阔三尺,滑泽坚润,非常理,淮抚李三才百五十金不能得,仲叔以二百金得之,解维遽去。淮抚大恚怒,差兵蹑之,不及而返。”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铁力木,理甚坚致,质初*,用之则黑。其性湿,赤手凭之令脉涩。黎山中人多以为薪,广人以作梁柱及屏幢。南风天出水,谓之潮木,亦曰石盐。作成器时,以浓苏木水或臙脂水三四染之,乃以浙中生漆精薄涂之,光莹如玉如紫檀,其潮也止。”清李调元撰《粤东笔记》卷十三:“紫檀、花梨、铁力诸木,广人用以制几匣床架。……铁力木理甚坚致,质初*,用之则黑。黎山中人用以为薪,至吴楚间则重价购之。《通志》云:一名石盐,一名铁稜。”
古拙淳朴的铁力木家具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铁力木家具,反映出古代文人与工匠对铁力木这一特殊木材理解,包含着广泛的社会因素。从我们已知的铁力木家具来看,典型的明式风格的家具比比皆是,而且最为拙朴,意趣高古。
文人成功的设计是在铁力木内在性格的前提下完成的,它包括了长材大料、纹理顺达、色泽幽暗,不易精雕细琢等特点。这些是铁力木家具的一个精神核心,非常隐晦,不易觉察,但古代的工匠与文人一道,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摸索,将铁力木的优点发挥出来,缺点克服掉了。
▲铁力木独板面翘头案
造型与做工的完美统一,非铁力木家具不能存在。换句话说,*花梨或紫檀根本不可能有类似此做工的大案。我们可以想象,完成这样一件设计与工艺上炉火纯青的大画案,绝不可能是某位工匠灵机一动制做出来的,它显然包含多少文人墨客、能工巧匠的智慧,并经过历史严格筛选而保留至今。
很多铁力木家具至今很难分清孰明孰清,原因出自铁力木家具本身的古拙之风。明朝至清朝的分界线是1644年,界限清晰;而家具由明式演变清式则是个渐变过程,谁也无法看清其轮廓线。铁力木家具比其他木种的家具似乎变化得更慢,抱住古拙的原则,轻易不做改变,使得铁力木家具在入清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保持旧制,有意无意地强调着自身风格。
▲铁力木独板面八仙桌
古人对铁力木家具的理解以及认识比我们深刻。今人对铁力木家具长期处在赞叹不已但又不肯近身地位,认为铁力木家具远没有紫檀*花梨鸡翅木等名贵,收藏者对铁力木家具敬而远之,少有购藏欲望;研究者对大众关心课题蜂拥而至,而对铁力木家具则捎带而过,不做深究,这些至少表明了我们的不成熟与欠缺。我们知道,构成家具审美的因素很多,历史上的很多因素我们现在可能还不知晓。……铁力木家具所反映出的生活哲学,大致是一种朴素的生存观,在较低的物质基础取得较高的精神收获,利用有缺陷的条件创造出近乎完美的享受。
明式家具中的长者
今人对铁力木家具长期处在赞叹不已但又不肯近身地位,认为铁力木家具远没有紫檀*花梨鸡翅木等名贵,收藏者对铁力木家具敬而远之,少有购藏欲望;研究者对大众关心课题蜂拥而至,而对铁力木家具则捎带而过,不做深究,这些至少表明了我们的不成熟与欠缺。
▲铁力木高靠背灯挂椅
优秀的铁力木家具在清中叶以后急剧减少,其原因是名贵家具的商品化倾向日益加重,油红明亮的红木家具登上历史舞台。质拙的铁力木家具在商业的冲击下,得不到浮躁社会的青睐……紫檀*花梨家具诠释着宫廷、贵族、还有文人的奢侈之举,代表着历史上先人们在这一领域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而这个最高境界是由块块象铁力木家具这样优秀的基石堆砌起来的,决不可能平白无故地达到最高峰。从这一点论,古拙淳朴的铁力木家具象一个长者,在向今人叙说一个久远而真实的故事。
编辑:罗宁
图片来源:玉林铁力木家具博物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