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列入重点项目
近日,京投公布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环评二次公示。其中详细披露了三条地铁轨道线路(M6,M22,M)和三条铁路线路(京哈线,京唐铁路,城际铁路联络线),并预留1座城市航站楼,是北京10个全国客运枢纽之一,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门户地。
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将为京唐(京滨)城际铁路近期初步确定的始发终到站、城际铁路联络线、远期规划的京哈铁路以及北京市中心城区至城市副中心市郊列车S1线的重要车站;同时还有地铁6号线、规划平谷线及规划M线3条轨道交通衔接,通过京唐(京滨)城际和城际铁路联络线,可以实现1小时直达雄安新区、15分钟直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直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所在副中心内的0街区,0街区规划范围为公顷,规划建筑规模约万平方米。详细位置在北京市通州区杨坨地区,西起北运河东岸,东至东六环外路县故城遗址区,北起京哈南侧路,南至杨坨中路、杨坨一街的区域。用地规划以交通枢纽功能为主,兼有商务服务、综合服务等功能。
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分为地上、地下两个部分,一共万平米,总投资接近亿,土建施工周期为5年,年11月底开工建设,预计年12月底具备通车条件,整个施工周期历时60个月。
地上部分:万平米,含有五星级酒店、5A级写字楼、公寓、文化艺术展览、大型商业等功能。地下部分:万平米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含有城际铁路联络线车站、22号线车站、线车站、京唐(京滨)城际铁路车站、6号线北运河车站、市郊铁路副中心线S1号车站。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于年3月展开工程勘探,年6月展开工程设计招标,详细资讯可以点击链接《亚洲第一!副中心交通枢纽最新动态》。建设范围内的“城际车站、接驳场站、轨道交通、公共服务空间、市*配套设施、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和其他工程”的设计工作,站城一体规划建设衔接工程设计及部分专题专项、设计总体协调、BIM模型的设计和本项目建设范围内的其他零星设计工作等,其中“站城一体规划建设衔接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开发建筑地下部分的预留预埋和地上部分的设计配合。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示意图
城市副中心站本身的设计和建设采用地下三层设计。和传统的车站有个很大的区别,副中心站是地下三层的设计:B3是轨行区,B2层是整个的出站层和候车厅,B1层是进站层。地下一层设有城际铁路和地铁进站厅,出租、网约车的落客接驳场站,以及城市公共服务空间、非付费区换乘通道;地下二层为城际铁路候车厅、出站厅,地铁6号线站台,以及服务三条地铁线的换乘厅;地下三层为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和规划平谷线、地铁线站台。此外,还将利用夹层空间,设置东西两处公交场站。换乘效率大大提升。作为这样一座规模巨大的地下交通枢纽,换乘上也要保证高效便捷。未来每天将近有50万人在此乘坐公交车、地铁、火车和汽车。在布局上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近大远小,换乘量大的交通方式,优先就近布置;第二个是平层换乘,避免乘客的上上下下和翻山越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高效的换乘体系。地铁之间的换乘,85%的乘客将在3分钟内实现换乘;地铁与城际的换乘,有50%的乘客将在2分钟内实现换乘;其中有两条线的换乘是在1分钟之内,即京唐城际和城际铁路联络线,而且这两条线与平谷线换乘距离也不远,与6号线换乘稍远,大约在5分钟左右。
平谷线
年10月10日京投公布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北京段工程二次环评。北京段线路长约51km,其中地下线约34km,高架线约17km。北京段共设16座车站(地下站14座、高架站2座)。
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