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人皆成诵,而“弱水三千”究竟何义,文学的想象与历史、地理的真实之间究竟有何关联,恐很少有人知晓。段志强的文章通过历史的梳理与实地的考察,带我们穿过附着在“弱水”一词上的想象空间,认识和了解真实的“弱水”,以及河流兴废背后国家治理的过程和矛盾。三千弱水入流沙
文
段志强
(《读书》年9期新刊)
祁连山由西北而东南,将青藏高原与河西走廊截然分开。广义的祁连山由数条相同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在最北面的走廊南山(也就是狭义的祁连山)和冷龙岭与次北的托来山之间,是一条狭长的谷地草原,历史上,羌、氐、匈奴、吐谷浑、蒙古、藏等多个族群都曾在此游牧,在这片位于祁连山腹地的高山河谷形成多民族杂居的格局。凡山间雪水下流之处,往往即牧民定居之所,黑河上游的东支八宝河和西支野牛沟就奔流在这条人畜蕃息的草原中间。
祁连山风景(图片来源:新华网)
大禹治水,“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这是《尚书·禹贡》的明文,在可以确指的《禹贡》河名中,弱水是最西的一条。今天这条河有许多名字:上游的两支都在祁连山中,西支叫野牛沟,东支叫八宝河或鄂博河;东西支在祁连山中会合,称作甘州河或张掖河;河出莺落峡,往北进入河西走廊的平原地带,就称作黑河;经张掖西北折向酒泉境内,即可称作弱水;弱水向北进入合黎山,切出正义峡而进入内蒙古的戈壁与沙漠之中,又叫作额济纳河;额济纳河继续北行,在狼心山分为东西两河,东河即达西敖包河,到下游分十一条支流注入苏果淖尔(东居延海),西河即穆林河,到下游分八条支流注入嘎顺淖尔(西居延海),这些支流各有其名,族繁不及备载。为了方便起见,一般把全段都统称为黑河。
以上只是举其大概,事实上黑河各段的名字远比上面所说要复杂,如若再考虑到历史不同时期水名沿革的情况,就真有治丝益棼之感。可是名者实之宾,一种东西的名字多且混乱,说明它的历史一定丰富多彩,而弱水所流经的地区,又长期处于中原王朝与周边族群的争夺和融汇地带,更显其承载历史信息之深广。前辈学者说,若历史是演剧,则地理是舞台,然而今年夏天我们沿着黑河从头走到尾,意识到河流不仅是历史这场大戏的舞台、布景或道具,有时候它干脆就是戏剧的焦点、剧情的推动、舞台上最重要的演员。
八宝河发源在冷龙岭山中,沿途接纳雪山融水,河水渐窄渐疾,奔流一百公里而与野牛沟会合,此时野牛沟距它在铁力干山中的发源地已经一百七十公里。东支向西,西支向东,两支会合,折中了河流的方向,甘州河转而向北,穿越七十公里的险峻大山,经过莺落峡进入平坦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摄影:MAXS08)
祁连山的雪水沿山阴下泻,在山下一条狭长地带冲积出几个断续不一的绿洲平原,这就是河西走廊的精华之地。以中原王朝的观点视之,河西自古乃是兵家必争之地,有时内附为郡县,有时又沦于夷虏,在今日看来,固不必再取中原王朝与农业文明的双重中心主义而做此陈腐论调,无论是畜牧加骑射,还是农耕加屯田,都是人类生态的不同形式而已。不过河西之地因水而活,而对水的依赖程度与利用方式,却因农耕还是畜牧的生活方式而大相径庭。
上古茫昧无可考。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河西就生活着游牧人群,无论它们被叫作羌或是戎。匈奴崛起,引起汉匈之间的连年战争。汉武帝时代拓边西域,始在此处设立郡县、边塞,初步形成以*事体制管制农业开发的边疆社会。但即使在汉朝已经完全控制河西走廊的时代,这一地区仍是华夷杂处的局面,王朝专门为此设立张掖属国,管理各个部落。这些原在匈奴统治之下的各部,有的继续游牧,有的开始农耕,也有的被组织起来,成为守卫边疆的重要力量。
敦煌莫高窟里的张骞出使西域图(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