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学习middot [复制链接]

1#

经络调理手法预防体弱儿技术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王晓鸣

前言

疾病简要概述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城乡儿童保健工作要求》规定,体弱儿是包括中度以上贫血、中度以上营养不良、佝偻病激期等一组疾病的总称。体弱儿的管理是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重中之重。

技术简要概述

小儿经络调理技术是在小儿推拿学、小儿体质学说和中医儿童保健学基础上创建的,小儿推拿主要以治病为目的,小儿经络调理技术更侧重于预防保健。它以脏腑学说为基础,利用小儿推拿五经补泻作用,组合了五经及相关经络、穴位,从而达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的目的。

操作人员资质要求

具备相关资质

诊断标准

一、西医标准

体弱儿是包括中度以上贫血、中度以上营养不良、佝偻病激期等一组疾病的总称。本技术主要研究“中度以上营养性贫血、中度以上营养不良、佝偻病激期”的发病。

(一)缺铁性营养性贫血

根据刘湘云、陈荣华主编,江苏科技技术出版社出版《儿童保健学》标准。

①红细胞形态有明显低色素小细胞的表现,MCHC31%,MCV80FL,MCH27pg。生后10天内新生儿血色素g/L,10天-3月因生理性贫血因素影响,暂定Hbg/L,3个月-不足7岁g/L,7-14岁g/L。

②有明显缺铁病因以及表现。

③SI8.95μmool/L(50g/dl),TIBC62.65μmool/L(g/dl)。

④运铁蛋白饱和度15%。

⑤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胞15%,细胞外铁0~+。

⑥FEP8.95μmool/L,红细胞原卟啉μg/L,FEP/Hb4.5。

⑦SF16μg/L为单纯ID;伴感染时SF50μg/L。

⑧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2条以上可诊断缺铁性营养性贫血。

(二)营养不良

根据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标准。

1.病史以及体格检查

2.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为中位数减标准差法,标准差比值法,和均值力差法,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中位数减标准差法主要包括:

(1)体重低下:儿童的年龄性别体重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标准相比,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体重低下,如低于参照人群的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体重低下,此指标反映儿童过去和(或)现在有慢性和(或)急性营养不良,单凭此指标不能区分属急性还是慢性营养不良。

(2)生长迟缓:儿童的年龄性别身高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标准相比,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生长迟缓,如低于参照人群的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生长迟缓,此指标主要反映过去或长期慢性营养不良。

(3)消瘦:儿童的身高和体重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标准相比,低于中位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消瘦,如低于参照人群的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消瘦,此指标反映儿童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浆蛋白浓度的降低、血浆胰岛素生长因1的下降、血浆必须氨基酸和非必须氨基酸比值的下降、多种血清酶活性的降低、血糖水平的下降以及微量元素含量的降低。

(三)VitD缺乏性佝偻病

依据年7月在北京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会议通过的《佝偻病早期防治方案》。

1.判断指标

(1)主要体征:颅骨软化(囟门边软)、乒乓颅、方颅、串珠、肋膈沟、鸡胸、漏斗胸、手镯、O或X形腿等。

(2)次要体征:枕秃、囟门增大、囟门晚闭、出牙迟缓、肋外翻、肌肉韧带松弛等。

(3)症状:夜惊、多汗、烦躁不安。

(4)病史:VD缺乏史,近1~2个月内缺乏日光接触同时未补充VD者,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人工喂养、体弱多病、食欲低下、偏食、生长过快等。

2.判定标准

(1)有2项主要体征,同时有VD缺乏史及明显症状者;

(2)有1项主要体征及2项次要体征,同时有VD缺乏史及明显症状者;

(3)有2项次要体征,同时有明显症状,VD缺乏史及其它条件者;

(4)虽有症状、体征、病史,但不具备上述条件者,可不诊断为佝偻病,列为“可疑”给予预防。

3.临床分度

(1)轻度:表现有轻度的骨骼改变,如囟门边软,方颅,串珠、肋膈沟,鸡胸等。

(2)中度:表现有典型而明显的骨骼改变,如方颅,串珠、肋膈沟,鸡胸,漏斗胸,手镯,O及(或)X形腿等。

(3)重度:表现有严重的骨骼畸形或功能障碍,有严重的肋膈沟,鸡胸、漏斗胸,O、X形腿,脊柱畸形,病理性骨折等。

二、中医标准

(一)缺铁性营养性贫血

汪受传主编《中医儿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属贫血。

(1)脾胃虚弱临床可见面色苍*,口唇、爪甲苍白,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形体消瘦,或面浮足肿,舌质淡,舌苔白,脉细弱,指纹淡红。治法:健运脾胃,益气养血。

(2)心脾两虚临床可见面色萎*或苍白,口唇、爪甲淡白,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夜寐不安,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不振,面浮足肿,舌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弱,指纹淡红。

(3)肝肾阴虚临床可见头晕目眩,两目干涩,四肢震颤抽动,皮肤、粘膜、爪甲苍白,两颧潮红,盗汗,口干,发育迟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4)脾肾阳虚临床可见面色淡白,口唇粘膜苍白,厌食纳呆,或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夜间哭闹,发育迟缓,囟门迟闭,头发稀少,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指纹紫。

(二)营养不良

俞景茂主编《中医儿科临床实践》。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中医属疳证、疳气、疳积。

(1)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者。

(2)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的15%以上,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严重者干枯赢瘦。

(3)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4)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

(5)因蛔虫引起者,谓之“蛔疳”,大便镜检可见蛔虫卵。

(6)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

(7)出现肢体浮肿,属于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大多在45克/升以下,血清白蛋白约在20克/升以下。

(三)VitD缺乏性佝偻病

汪受传主编《中医儿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属于五迟、五软、鸡胸、龟背以及部分汗症、疳症范畴。

(1)肺脾气虚初期多以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为主,多汗夜惊,烦躁不安,发稀枕秃,囟门开大,伴有轻度骨骼改变,或形体虚胖,肌肉松软,大便不实,食欲不振,反复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软无力。

(2)脾虚肝旺头部多汗,发稀枕秃,囟门迟闭,出牙延迟,坐立行走无力,夜啼不宁,易惊多惕,甚则抽搐,纳呆食少,舌淡苔薄,脉细弦。

(3)肾精亏损有明显的骨骼改变症状,如头颅方大,肋软骨沟,肋串珠,手镯,足镯,鸡胸,漏斗胸等,O型或X型腿,出牙、坐立、行走迟缓,并有面白虚烦,多汗肢软,舌淡,苔少,脉细无力。

适应证

42天-3周岁健康婴幼儿。

禁忌证

42天-3周岁患病婴幼儿。

技术

操作方法

一、器械

无需器械。

二、操作步骤

1、中医生理特点评估采用“婴幼儿中医生理状态指标辨识表”(表1)进行中医生理特点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判断为平衡状态或偏颇状态,偏颇状态又分为偏心肝有余状态和偏肺脾不足状态。

2、经络调理手法

(1)体位由家长抱着或平躺在治疗床上。

(2)经络调理手法取穴操作

平衡状态:捏脊3遍,补脾经次,清肝经、清心经各次,补肺经、补肾经各次,揉板门次。

偏颇状态:

偏心肝有余状态,泻肝经、心经各次,补脾经、肺经、肾经各次,清天河水次,清小肠次;

偏肺脾不足状态,补脾经、肺经、肾经各次;捏脊3-5遍;推三关次;揉板门次。

(3)操作手法

补脾经位置:拇指外侧缘。操作:将小儿拇指屈曲,往向心方向推。

清(泻)肝经位置:在食指掌面。操作:食指伸直,清法来回推;泻法由指根向指尖直推。

清(泻)心经位置:中指掌面。操作:食指伸直,清法来回推;泻法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

补肺经位置:无名指掌面。操作: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

补肾经位置:小指掌面。操作: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

揉板门位置:掌侧大鱼际平面。操作:用拇指端按揉。

捏脊位置:后背正中线,自尾骶部到颈部大椎穴。操作: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

清天河水位置:前臂内侧正中线,自腕至肘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

推三关位置:前臂阳面靠大拇指那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

清小肠位置:小指尺侧边缘,自指端到指根成一直线。操作: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每周三次,3个月为一疗程,半年为一阶段。

关键技术环节

平衡状态:捏脊3遍,补脾经次,清肝经、清心经各次,补肺经、补肾经各次,揉板门次。偏颇状态:偏心肝有余状态,泻肝经、心经各次,补脾经、肺经、肾经各次,清天河水次,清小肠次;偏肺脾不足状态,补脾经、肺经、肾经各次;捏脊3-5遍;推三关次;揉板门次。

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周三次,3个月为一疗程,半年为一阶段。

注意事项(特别是安全性保障措施)

(1)适合于0-6岁婴幼儿;

(2)操作前用滑石粉和小儿优质爽身粉以润滑皮肤;

(3)操作时手法力度以皮肤微红为适度;

(4)推拿时可安抚、逗玩、怀抱,以便孩子配合;

(5)每周三次,半年为一阶段,家长不易坚持,需要时上门操作。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1)如婴幼儿害怕、不合作,做捏脊前先安抚,逗玩。

(2)如做捏脊时婴幼儿哭吵可让家长抱着做。

不良反应/事件

婴幼儿皮肤、肌肉娇嫩,易受伤,做捏脊时动作要轻。课题研究过程中有几个孩子的家长在做捏脊时用力不恰当,使孩子感到疼痛而哭吵不安,医院就诊。经检查,局部皮肤有发红,无斑点,无皮肤破损。停捏脊后一天,皮肤恢复正常。

操作视频

视频素材由技术持有人自行设计制作,知识产权归技术持有人所有。

END

来源:浙江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