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幢,盛世重光【图】
中国佛教新闻讯 经幢是我国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始见于隋唐。经幢的形状呈柱状,由顶盖,柱身,基座三部分组成。柱身刻陀罗尼经或者其他经文和佛像。
1999年在户部山商城建设工地上,时任云龙区房管处的张处长在瓦砾中发现一件十分珍贵的古代经幢残石。此经幢呈柱状,八棱,高56厘米,直径36厘米,顶部刻四坐佛,四立佛。佛像虽有残缺,但轮廓明朗,线条清晰,具有早期佛像的特点。佛像下刻陀罗尼经文,字体工整端庄,典雅秀丽。遗憾的是经幢下半段缺失。仔细辨识后,我认为这件经幢就是戏马台石经院中丢失多年的北齐经幢残石。
根据史书记载,宋武帝刘裕北伐时,曾在戏马台上建有寺庙,曰台头寺或陀头寺。陀头,也就是佛头之意。《明一统志》记载:“戏马台,在徐州城南,项羽曾戏马于此,故名。刘宋武帝在彭城,九日登此台。后为台头寺,寺内有塔存焉。”说明寺庙内立有佛像,建有佛塔。台头寺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延续到明代,宋代苏轼知徐时常到戏马台寺庙寻幽,写有《留题石经院三首》:“葱蒨门前路,行穿翠密中。却来堂上看,岩谷意无穷……窈窕山头井,潜通伏涧清。欲知深几许,听放辘轳声”。堂,指的是寺院中的大佛殿,山头井说明寺院中住着很多僧侣。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徐州大水,户部分司进驻戏马台,城中居民入住户部山,台上的寺庙被官民占用,到了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知州刘顺之在台头寺旧址建三义庙,供奉刘关张。可能在这次大规模改造中,北齐经幢被埋入地下了。
民国初年,徐州望族古文学家郑叔平,在自家院内挖地时发现了这件经幢,视若珍宝,特别对石上篆刻精美的经书十分喜爱。他将这些经文拓成拓片赠给好友,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齐造像残石记》。1938年,徐州沦陷,郑宅毁于战火,北齐造像残石被人搬到郑家附近的菜园里,成为日本人的拴马桩,后来就不知去向了。在徐州,发现经幢并非偶然之事,与郑叔平发现北齐经幢残石的同时,张伯英先生也发现了一件“隋陀罗尼经幢残石”,并且感慨地写到:“隋碑世间多有,在徐则因罕见,珍其慎获之。此石为坼城之记念。徐城近山,石非难得,修城时何必毁此经幢。”伯英先生热爱文物之心溢于言表。在我市古玩市场亦能看到一些有价值的断碣残碑。
北齐经幢在丢失了70多年后又迎着新千年的曙光破土而出,盛世重光。如今,这件珍宝收藏在徐州古建筑博物馆里。(稿源:徐州)